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易经初形成及发展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叙》曰: “圣人觉世牖(yǒu:在墙曰牖,在屋曰窗)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於风谣,《礼》寓於节文,《尚书》、《春秋》寓於史,而《易》则寓於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jī迷信鬼神)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这段话言简意丰,浓缩了易学的形成及二三千年易学发展的状况。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例如:宋代《易》学大师朱熹反复强调“八卦之书,本为占筮,方伏羲画卦时,止有奇偶之画,何尝有许多话说?文王作繇(zhòu)辞(即卦辞),周公作爻辞,亦只是为占筮设,到孔子始说‘义理’。”)。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讽。 无可否则,《易经》原是上古代卜筮的学术(主要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以及统治者愚民的需要),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到“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孔子的研究的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独尊的统治地位以后被尊为《易经》,位列群经之首。 《易经》的形成过程经历的几千年,从伏羲始作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又经夏、商,不断地演进,再到周文王重新演绎,整理卦辞、爻辞,还有孔子作《十翼》···几千年来凝结了多少人共同的心血!这里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我们不能忽视,这就是《易经》产生于人类活动,源于人类活动,是人类自身为求生存而产生,并且是不断发展的。它具有某种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可以是一个大层面的功利-为大众的利益,也可以是为一已之私利。 当你登上伏羲观天地之象的卦台山,走进伏羲故里的大地湾文化原始村落和原始宫殿式的遗址,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大层面、大自然、大世界的大气概。
二.国力的强盛,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文化源于对历史的认同感。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通过文化传达出来。 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认同历史就要认同文化,认同传统。“传统文化”一词由于其范围太广而无所不包,于是生衍出“国学”一词。 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国学”就是为了有别于西洋学术而逐渐在文人圈、学术界叫开的。最早称为“中学”的,如洋务派张之洞,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有人便将西洋学术称为“新学”,而将中国传统学术称为“旧学”。其中,更有一些学者出于保持中国文化命脉的考虑,而将其称为“国粹”或“国故”,如2O世纪初一些研治经史的学者编印《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等皆是。可能由于这两个名称都多少带有一些主观色彩,且流露出保守恋旧的情绪,因而逐渐弃而不用,中性的“国学”便应运而生,并慢慢取而代之了。 国学包括了文、史、哲,政、经、法等许多内容,是个综合的学科。因此,可以说国学是中国历代学术的思想史。(梁启超就是这样认为,后来钱穆传承了梁启超的说法) 我觉得给国学定义很难。我的理解是:国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把中国所有的学问都叫作国学,那范围就太大了,应该要把国学的研究范围限制在“传统文化”里。国学的问题近代百年一直在讨论,所有的国学讨论,归根到底都是东西文化的交流,是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来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本国已有的文化传统,如何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家? 近些年来,“国学”的复兴,“儒学”的复兴从大的方面来看,无非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开放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困惑和迷茫伴随着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到处泛滥。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社会和谐、道德修养、礼义廉耻、理想人格、和而不同的思想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这些思想观念成为了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的全球化所导致的作为个体人本身的更加渺小(现代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分工,将人零部件化,而全球化会更深的加剧这种状况)。三是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做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有必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的文化也应该为世界的更美好、更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是世界的经济的一体化本来就应该是“大同”(基于各种不同的共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所推崇的模式就值得商榷了!“和谐”和“大同”来自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来自于群经之首《易经》,因此,易学和儒学文化在中国的复兴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就变得理所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也应当担负起整个人类的责任!
三.易学、孔子、儒学、马克思和和谐社会 孔子的《易》传,旧说有十篇,号称十翼。十翼大部分记录孔子学《易》的心得与认识,《彖》传是对卦义的解释,包括自己的认识。大小《象》传是对卦象的评注,包括自己的心得。《文言》传是对易卦的根基《乾》《坤》两卦的专章解说,包括自己的体会。《说卦》传在概论易理的同时,介绍八卦的拟物取象。《卦序》传阐明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意义。《杂卦》传以最简单的话扼要说明性质相反的各对卦的含义特征。十翼中最重要的是《系辞》,是孔子对周易的内容与形式所作的整体概论。在上下二十四章的长篇巨幅中,以天人合一、理用一如的观点,发掘并阐扬周易的生成、要点、性质、义理和功能。洋洋洒洒,文气酣畅,是总结并阐发《易》理的“优秀哲学论文”。十翼的内容大体是这样子,它十分具体地表现了孔子对于周易(卜筮)的全面观点。 宋代《易》学大师朱熹反复强调“八卦之书,本为占筮,方伏羲画卦时,止有奇偶之画,何尝有许多话说?文王作繇(zhòu)辞(即卦辞),周公作爻辞,亦只是为占筮设,到孔子始说‘义理’。”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对易学发展和完善所做出的贡献。从孔子所处的东周时代至今日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当中,易经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现实而不断补充或者引申其义,发展其用),直至今天,而包罗万象,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建筑、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后人将伏羲始作八卦至孔子易传综合而成《易经》,流传至今而形成易学文化。将孔子以及孔子及门徒所代表的思想称为“儒学”。其实,儒学和易经是不分家的,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儒学”的代表作《论语》中有“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对于“位”的描述就是基于卦的卦爻顺序。像《易经》乾卦,从“初九”到“上九”,就是不同的位次,对应着变化的不同状态。而一切都从也只能从现实出发,现实在什么阶段,什么位次,是必须首要分析的问题。相应的,“其政”必须要与“其位”相适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不谋不在其位之政”,不谋划与现实变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等。又有“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义刚才已经说过,而“君子思不出其位”则是《易经》“艮卦”象辞的引用(艮卦象辞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如此等等。可见,易学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学”的影响。反观,中国历代对于儒学的应用和重视,就应该明白“易学”在中国文化当中的位置以及相应的价值。 任何“活的东西”都更有价值,其生命力也保持常新。因为活的东西可以不断的发展自己,与时俱进而永保活力!立足于当下现实、则可以反映当下现实,同时又能不断的处于创新、创造之中的。这应该是任何重大理论所应该具备的特点,这特点也是富有前瞻性的人们所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孔子所代表的“儒学”以及与孔子一体的易学就是这样的理论。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当中,“儒学”一直是中国统治阶层的施政方针,一直以来影响和构建着中国社会的整个结构。马克思主义也一样,自从诞生之日起,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的格局,时至今日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某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共通之中,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依据“西方经济学”所产生的资本主义也是一样) 时至今日,三种思潮交汇,共同推动整个世界往前发展。和谐社会,本身孕育着大同。“和”,动词,汇合的意思;“谐”,动词,商定的意思。世界,是一个合力的结果,而“和谐”,就是汇合所有的分力而最后商定,也就是合力。世界这合力,是所有的分力汇合而商定的结果,世界永远在这汇合与商定的动词动力中世界。和谐而世界,世界而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每一个人,都必须得到汇合,必须得到商定,这才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和谐。让每一个分力去分力,去汇合,去商定,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真正的世界。(这也是目前中国的政府和党所努力去构建的) 和谐家、和谐社会、和谐地区、和谐国家,然后和谐世界。在一块儿和谐中共同和谐! 四.结语 大千世界无常,天道惊险,人道更是无常、惊险。面对这些无常与惊险,人是极为渺小的,无论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太多的事总是出人意料的多,按计施行的少,计划总也赶不上变化。所以,人们对人生的际遇多端反而生出了许多敬畏,无论是人、社会、国家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搅动。搅动的人与事变化莫测,无常的事天天在演绎着。《易经》的易象、易理恰恰启示了我们应对无常与惊险的智慧。如果你读懂了简易、变易和不易就理解了一半《易经》的道理,如果你能悟出每一卦讲述的易理易道,就会对无常和惊险产生理解与认知。如果你能依此在当下现实中合理的解释运用,你就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荀子说过“善易者不占”!何谓善易者? 首先是“易与天地准”,易理就是自然法则;其次海纳百川、有荣乃大,能与各种文化相融、相通;最后是与时偕行,常释常新,从古到今,依然承载和承担着最当下的现实。善易者,是那些真正理解到《易经》的本义和内涵的人!
作者:樊刚伟 易学爱好者 |
Archiver|小黑屋|汝州易学 ( 豫ICP备2024087188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5 10:05 , Processed in 0.0554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